您所在的位置:爱球网 >> 综合 >> 乒乓

一场生日,暴露了马龙的“圈中地位”,樊振东言论获认可

2025-10-22  来源: 爱球网 www.24iq.com 点击:

37岁的运动员,生日那天不在家休息,而是泡在训练馆练习;

一个没有明星,没有排场的简单视频,却炸出了半个国乒圈送祝福,连人民日报、央视都亲自下场点赞。

要知道,在体育界能够享受这种待遇的运动员屈指可数,马龙凭什么能有这样的排面?

01、排面拉满

十月二十日,马龙在抖音上发了一段37岁生日的视频,没有豪华的聚会,没有鲜花蛋糕,只有一拍一拍的打击。

可以就这样简单的动态,评论区直接变成了国乒团建现场。

闫安带着嘲讽留言“生日快乐我的哥哥”,向鹏紧随其后的“生日快乐龙哥”。

评论周冠达还特意发表了一篇文章:“山传奇,中国传奇,世界传奇,龙队,生日快乐。

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王楚钦与马龙的互动,王楚钦说“生日快乐我的哥哥”充满了依赖,马龙回答“还要靠你”都是信任。

有趣的是,成千上万的祝福刷屏评论区,马龙只回复了王楚钦。

归根结底,11月7日澳门全运会,他们组成的“龙头组合”将代表北京队并肩作战。

同时,王楚钦也从当年的跟队小屁孩,长成了能扛旗的主力。

更加独特的是官方媒体的“集体援助”。

WTT世界乒联直接夸道:“你是赛场上的六边形战士,在赛场外也保持着爱和专注,乒坛GOAT生日快乐。”

央视体育也送上祝福:“你站在球台旁,心有所向就是赛场,愿龙队龙腾四海,全运会不见不散。”

人民日报最引人注目的是:“37岁的马龙还在训练馆准备十五运动会,每一次打击都隐藏着初心,每一滴汗水都照亮了梦想。”

要知道,能够让官方媒体集体为运动员的生日平台,整个体育圈都不多。

但这种“排面”似乎是外界给的,实际上隐藏了马龙几十年攒下的情感和口碑。

官方媒体称赞他的是职业精神,队友尊重他的是人品责任,而最能体现他地位的,恰恰是他对年轻一代毫无保留的帮助。

02、传承接力

谁能想到,现在夺得世界冠军的王楚钦,14岁刚进入国家队的时候,还是一个跟随马龙的年轻球员?

北京队主教练曾经透露过一个细节:“王楚钦刚来的时候脾气暴躁,训练容易上头,只听马龙的话。

而且马龙对这位小老弟,那是真的把“亦师亦友”刻在骨子里,低谷时陪练,高峰时托举,甚至心理建设都包罗万象。

在巴黎奥运会王楚钦单打失利后,马龙在全场媒体面前表示:

「您也可以是超级全满贯,我很期待,奥运会上没有人能同时获得单打,团体,混双冠军。」

在竞争激烈的国家队中,这种毫无保留的认可比金牌更珍贵。

还有那些隐藏在细节中的友谊,王楚钦的球拍袋夹层,至今还有两人早年在港澳比赛的合照;

即使后来赢得了马龙的冠军,拍照时也会主动从冠军领奖台上走下来,与马龙并肩站在一起。

特别是2023年德班世乒赛男单半决赛现场,王楚钦4:1击败马龙,赢得比赛后王楚钦掩面泪流满面。

这种泪水,既有第一次闯入世乒赛男单决赛的兴奋,也有战胜榜样的复杂心情。

比赛结束后,他特意向马龙致敬:“我的老大哥,他也是我职业生涯的榜样,他不需要用比赛的胜负来定义自己。

在巴黎奥运会上还有一个著名的场景,两人联手以3-2险胜瑞典队,在获得团体赛关键一分后,同时双臂紧挥庆祝。

这个场景真让人感慨,之前赛后接受采访时,马龙笑着说:“五年前,我带着他夺冠,现在是他带着我。”

生日那句“还要靠你”,不过是这种信任最自然的表现。

能够让全队信服,让后辈依赖,马龙的地位不是靠资历熬出来的,而是靠一场硬仗打出来的。

03、地表最强

六大奥运金牌,乒坛历史上第一个双圈大满贯,“六边形战士”的称号并非白叫。

也许有些人不知道,马龙实际上是“大器晚成”的代表。

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之前,他赢得了无数的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,但是奥运金牌总是空白。

直到30岁时,他才在里约获得第一枚奥运男单金牌。

那时有人问:“这是第一次大满贯吗?”他还笑着说:“没有人有两次大满贯。”

结果五年后的东京奥运会,35岁的他受伤,45岁。:打败樊振东卫冕,硬生生地把“不可能”变成了“我可以”,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双圈大满贯。

马龙在东京奥运周期,日子有多艰难?

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,膝伤、腕伤让他接连缺席比赛。

输球可以拼,伤只能等,可他只是靠“极度的爱和自律”扛过来。

即使到了37岁,他的训练强度也会碾压年轻球员。

生日那天早上,别人还在睡懒觉,他已经泡在训练馆练习了。

难怪樊振东会说:“我仍然认为马龙是最强的。”

身为超级金满贯,樊振东并非随便佩服一个人,可他却吐槽:

"跟马龙打太难受了,他的节奏一直在变,你刚刚摸透了打法,他下一局就出了新花样。"

甚至还说:“如果有人觉得可以打马龙就来吧”,这才是最真实的敬畏。

不只是樊振东,整个乒坛提起马龙,都得到了全面的认可。

刘国梁说他是“超越时代的运动员”,许昕直言不讳地说:“如果队里有马龙,我们会觉得踏实。”年轻球员向鹏和林诗栋甚至以他为目标。

这样的地位,不是靠金牌堆砌起来的,而是靠十几年的坚持和传承。

2024年德班世乒赛是最令人兴奋的一次。

34岁的马龙早已不再是球迷眼中的夺冠热门,可他偏用一场扎实的胜利打脸质疑,稳步闯入决赛。

大比分0-3落后林高远,上演惊天大逆转7局,最终以4-3夺冠。

那时候他从疲惫到坚定的眼神,电影都演不出来。

赛后,马龙在社交媒体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:

“一次神奇而神奇的旅行也是12年的轮回。任何时候,都有比放弃更好的选择。感谢你没有放弃,感谢所有为我们加油的人。”

想想马龙的职业生涯,其实充满了坎坷。

24岁才第一次参加奥运会,当时只打男团,看队友拿男单金牌;28岁遇到瓶颈期,差一点因伤退役;

30岁才拿到第一枚奥运男单金牌,35岁卫冕,37岁还在为第六届全运会做准备。

他用自己的经验证明:所谓的天分,只不过是极致的坚持;所谓的传奇,只不过是把爱刻在骨子里。

结语

从2012年伦敦奥运会与张继科、王皓一起获得男团金牌,到2024年巴黎奥运会与王楚钦一起获得卫冕冠军;

马龙用20多年的职业生涯,从当年的“小马”变成了现在的“龙队”,诠释了什么是“领袖”。

0